二战都八十年了,怎么还有人端着冷战时代的放大镜到处找敌人?9月3日,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跳出来对中国和俄罗斯、伊朗、朝鲜的关系指手画脚,第二天,9月4日,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,发言人郭嘉昆直接回怼:这话不但立场歪,还缺乏基本历史常识。问题抛给大家:当下的世界,是更需要“划线对抗”,还是更需要“坐下来把话说清楚”?历史给过答案,可有些人偏爱翻错本子。
先把来龙去脉摆清楚。9月3日,欧盟方面放话,把中国同几个国家捆一块儿作标签化解读,意思大概是“这帮人一路的”。这话音还没落,9月4日的北京,外交部记者会上,郭嘉昆接招。他的重点很清楚:第一,对方言辞带着厚厚的意识形态滤镜,凭主观把世界切成阵营;第二,这种挑动对立的表述,无视历史事实,也损害了欧洲自身的长远利益;第三,中方态度明确——坚决反对、强烈谴责。随后,他把镜头拉回到历史: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一环,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,也得到过来自俄罗斯、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友好人士的帮助。也就是说,历史的织布上,有中国的血泪,也有国际合作的线。最近中国隆重举行了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活动,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、数十位外国政府高级代表和国际组织负责人,外加包括19个欧洲国家在内的百余位驻华使节到场,覆盖五大洲。这不是数字游戏,而是国际社会对那段历史贡献的认可,对和平共识的再确认。最后掷地有声:欧洲是二战教训最深的地区之一,理应从历史中汲取团结与合作的营养,而不是拿着冷战旧剧本挑拨分裂;那些官员,还是趁早改口,别再制造负面影响。
很多人也许会问:这事的症结到底卡在哪?是“史观”与“安全观”的错位。一边把历史当镜子,一边把历史当工具;一边想着“共识越多越安全”,另一边却热衷“划线越狠越安全”。把国家关系做成“朋友圈黑白名单”,看似气势汹汹,实际特别费心眼儿——你得不断给别人贴标签,再逼大家站队。问题是,现实世界远比口号复杂。中国纪念的是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,不是要谁“听口令”,而是强调:铭记不是为了记仇,而是为了看清人类曾经如何携手度过黑暗。出席活动的阵容横跨五大洲、囊括数十位政要与百余名使节,其中有19个来自欧洲。这不是“谁的人多谁有理”,而是说明一个朴素事实:对那场战争的记忆,国际社会并不分裂;对和平的愿望,也并不稀缺。反倒是把当代国家关系粗暴装进“阵营框”里,既简化了世界,也复杂了问题——既得不到现实的安全,还折损了说服力。更要命的是,这种“冷战腔调”会让欧盟自身的信誉打折。你说推动国际法治、支持多边主义,转头却鼓噪对抗,前后不搭,群众的眼睛不糊涂。
再说句直白点的:欧洲之所以被称作二战的深重受害者与反思者,是因为那片土地上有太多墓碑、太多教训。若有人现在还拿意识形态当锣鼓敲,图一时热闹,未免把历史当摆设了。中国这次纪念活动强调“缅怀、珍爱、开创”,不是口头禅。你看这三个词的顺序,先记住伤痛,再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,最后才谈面向未来如何共建国际秩序。这逻辑很实在,跟“今天你跟谁走得近、明天你必须按谁的话说”那种幼稚的阵营思维可不是一回事。更何况,欧方若真从自身利益出发,也该知道:把主要伙伴推到对立面,产业链受损、市场信任动摇、国际形象缩水,三输。甭拿“安全”当总钥匙,钥匙能开门,开错门就叫尴尬。
说点接地气的。对很多人来说,历史不在纪念馆里,而在家里。不少家庭都有一本泛黄的相册,夹着爷爷奶奶年轻时的黑白照。每逢9月,总有人会在学校操场听到纪念的号角,或者在城市的广场看到花圈与旗帜。年轻人刷手机,看到“80年”的字眼,心里会咯噔一下:八十年,等于三个多世代,祖辈的选择成了我们今天的底色。普通人不关心外交辞令的弯弯绕绕,关心的是:会不会打仗?会不会涨价?会不会影响就业?所以当有人试图用“阵营化”来解释世界,大家的直觉反应往往是——别把日子越搅越乱。纪念活动上来宾来自五大洲、欧方也有19个国家使节到场,这种画面给人的信号很简单:世界多数人,还是希望把矛头从彼此身上转开,转向公共挑战,比如经济恢复、科技合作、气候变化。这种朴素的愿望,可能比一堆复杂的政策声明更有分量。或者说,老百姓的“心证”就是:谁让我们更安稳,谁更靠谱。
往深里这场交锋不是一句“谁对谁错”能打发的,背后是当下国际秩序的焦虑症。地缘政治紧张,全球供应链重塑,社会舆论撕裂,大家都紧张。但紧张有两种处理方式:一种是抱团取暖,另一种是抱团对抗。抱团取暖需要信任,需要把历史放在共同记忆的底座上;抱团对抗则需要敌人,需要把历史掰成碎片,挑自己爱听的讲。中国此番强调“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”,话不花,指向清晰:别推翻大家辛辛苦苦搭起来的房梁。欧洲如果真把自己当成规则与价值的维护者,就该比谁都谨慎,尤其在提及二战、冷战这些沉重关键词时。因为说重了,容易伤到别人;说偏了,也会伤到自己。更现实的一点是,中欧关系的“压舱石”是经贸与人文交流。若让冷战话术把这种稳定因素敲碎,受伤的不是抽象的“战略空间”,而是一家家企业的订单、一个个青年人的求职计划,以及一条条跨境航线的航班表。
回到的问题:我们需要什么样的“史观”和“安全观”?我倾向于这么理解——史观要正,承认复杂性;安全观要稳,强调合作性。把过去看清楚,才能知道今天的路该往哪走。纪念不是为了虚荣,而是为了校准。把“团结与合作”这几个字落到实处,就得在关键时刻管住情绪、放下傲慢,别拿“意识形态”做万能卡。对欧方那位官员的表述,郭嘉昆用了两个词——偏见与不负责任。严厉吗?是。但这话的底气来自事实: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参与广泛、内容庄重,释放的不是对抗的信号,而是“我们还愿意坐在一起聊未来”。这才是今天世界最稀缺也最值钱的共识。
写到这儿,不妨抛个“家常版”的问题给大家:在一个变动的世界里,你更愿意被怎样的叙事包围?是“非此即彼”的阵营口号,还是“各坐一桌”的协商气氛?历史不会替我们写作业,但它会在我们抬头时,递来一面镜子。镜子里头,有牺牲,也有伸出的手。就看我们愿意记住哪一面。
世界越吵,越需要冷静的常识。把历史当坐标,而不是当棍子;把合作当工具,而不是当口号。这事儿不玄:,别把冷战的旧锣鼓敲回响。你怎么看?历史该是秤砣,还是装饰?欢迎在评论区放马过来聊聊。
吉期旺网,库东配资,股票配资平台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